近日,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夏平在《经济日报》上发表主题文章《以产业链生态建设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近年来,小微企业作为创业富民重要渠道的意义逐渐为社会所公认,并进而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凭借其自身“小、专、活”的特点在吸纳社会就业、改善民生、增加税收、活跃市场经济、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其所发挥作用不相适配的是,小微企业普遍面临政策、资金、人才和市场等多方面困难。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对很多原本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影响深远,产业链重构不可避免。仅就经济层面上看,现期以及未来长、中、短期的直接与衍生影响都值得各方面、多维度深入评估与研究。
聚焦中国的小微企业整体业态,疫情导致不少小微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不旺、现金流速凝滞、物流不畅、产能不足、生产资料组织协调难、用工防疫成本高企等多方面的问题,迫使其采取休眠策略:业务暂停、员工遣散、库存除清等不一而足,即便在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当下也仍处于恢复期。疫情前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多样性和居民就业需求供给平衡方面均承担了重要角色,其复苏越早,抗击疫情成效越明显,意义越深远。
显然,小微企业主在面临业务可持续风险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多样不确定性挑战之时,必须也必然要充分利用好“船小好调头”的灵活性,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微妙平衡。当下,随着各行各业全面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小微企业发展向好趋势明显。但全社会经济活动从阻隔停摆到逐步正常,不是单个企业自身可以独立完成的,诸如订单履约、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仓储等各环节经营活动的实现均依赖产业链、供应链上各企业的同步复苏与协同配合。而畅通产业链,共建生态圈则是关键性的破题之道。
一、后疫情时期,小微企业产业链生态环境突显的问题
新冠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自身的痼疾进一步加剧。一是,产业链较短,上下游传递效用直接。小微企业雇员不多,但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严重依赖雇主、个别员工的突出技能;科技附加值偏低,强调熟能生巧,无意于大投入的前期研发与后期技术支持。疫情条件下,现金流、人员到位率紧张,科研投入进一步压缩乃至清零,创新陷入停滞。随着疫情后外需走弱、国内贸易传导以及通货膨胀加剧,材料、人工、费用等生产成本高企,融资成本不断抬高,经营负担持续加重。面对供应中断、市场需求放缓两端冲击,多数小微企业倾向于暂时缩减开支,通过短期降薪、缓发薪资等用工措施改善现金流,部分中小微企业甚至通过借款、裁员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
二是产业链的生态体系衔接不紧密,经营灵活性以“叛离性”为代价。小微企业风险化解能力有限,巨大生存压力下“唯利是图”,动作变形,不会过多强调业界责任和风险共担。疫情作为巨大的风险冲击,直接导致小微企业“叛离性”属性展现,更为忽视合作互利。利益分配不合理导致供应链各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各企业业务存在明显差异,管理方式、工作习惯不尽相同,使得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充分的信息共享与信任。此外,市场环境、消费需求动态变化也导致供应链各环节间不确定因素强化。
二、后疫情时期,构建产业链生态圈扶持小微企业的解决策略
小微活,就业旺,经济兴。通过向产业链终端延伸,使得数字化的供应链管理能够逐级覆盖上下游,以至贯穿供应链的各级目标客户。通过供应链金融创新,解决小微企业的资金困境。然而,小微企业的多样性又导致决策部门和金融机构很难出台“放之四海皆准”的帮扶措施,必须针对具体需求精准“滴灌”。疫情背景下营商环境、企业环境进一步恶化,作为弱势群体,小微企业自身的弱点难以一力克服,因此,从产业链架构和管理角度出发,需要科技创新赋能。
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只有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协同复工,才能切合提高复工复产的整体效益和水平。为此提出以下对策。
(一)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优化产业链生态
产业生态,简而言之是产业链全方位的延伸,产业链条全方面打通之后,形成循环链条,纵向式延伸。小微企业内嵌于产业链中,龙头企业也在发挥着带头作用。一是疫情背景下,行业协会应积极搭建工厂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劳务资源信息、产业复产针对性培训,打通复工复产关节。倡导龙头企业与小微企业空间共享,发挥集聚优势,必要时对小微企业物理迁移。企业向行业协会提出需求,协会可与各地协会、龙头企业协调支持,对于个别员工严重紧缺的企业,抽调员工支援。二是通过平台构建,协会可以了解员工分布、员工信息。通过“企业健康码”,监测职工健康状况,统一安排支持,保证医疗物资及时供应,更好发挥协会互助保障机能。
(二)强化核心企业责任担当,开展政策指导
疫情之下,同处一个供应链生态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应尽职责。只有作为市场主体绝对多数的小微企业尽快走出疫情影响,早日恢复常态,才能切实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与社会循环。一是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微企业资金流紧张,核心企业积极落实应收应付指导政策,上下游体现责任担当,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不能超过规定时间。二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工程招标、采购项目,可对符合资质的小微企业给予一定倾斜。三是建议国资委及上级领导部门将小微企业特别是产业链生态内的小微企业帮扶成效纳入国企考核指标。四是开展产业链固链行动,聚焦重点产业链,建立龙头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落实援企惠企政策,发挥“互联网+”作用,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引导企业稳固供应链,提升产业链水平。
(三)打造匹配的产业金融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重视产业链融资新模式、产业链匹配金融链、基础设施建设一体打造。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国有银行服务产业链嵌入金融服务资金链、信息流。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需要提出新理念、打造新产品、推行新模式。复工复产支援过程中大力发展开放银行,共享供需信息及生产经营数据,切实做到资金流与信息流相融合。利用供应链金融为小微企业精准输血,通过监控资金用途将其还原到各个支付场景中,确保资金按计划用于企业发展。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了解越细,坏贷、坏账风险越低;小微企业得到金融机构的帮助越大,对自身贷款需求、还贷周期研判越为准确,同时有助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经营策略与生产计划的有效衔接。小微企业要主动成为产业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便享受产业链红利。2020年以来,全国工商联会同蚂蚁集团网商银行等一百多家金融机构连续两年发起无接触、纯信用、快捷办的“助微计划”。二是重视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生态需要技术基础设施支撑,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特别是,在技术平台建设伊始,就要充分考虑商业秘密与隐私保护。交由行业操盘,短期看省时省力,长期看存在第三方垄断风险。因此,具体的部门要将产业链基础设施作为新基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予资金支持,将技术平台打造为政府对小微企业实施财政扶持的渠道,严格杜绝“监管俘获”。
(四)建设政务服务链支撑体系,高效精准施策投放
一是政府或行业协会提供财税服务链、政务服务链支撑体系,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组成部分,持续推进手续便利化,税收政策精准高效投放。疫情管理中积极利用新型基础设施,运用“企业码”了解员工数量和缴税指标等基本信息,通过“定向企业码”直接、清晰触达目标企业,将其作为政务沟通渠道,精准发放资金。二是畅通产业链循环,持续梳理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名单,动态调整、压茬推进,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打通难点、堵点,让产业链有效“转”起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三是把握疫情机遇,通过公共平台,加强上下联动,指导地方摸清情况、精准施策,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的调度,推动企业精准对接,协调解决资金、原料运输等方面的问题。
(五)提高小微企业数字化能力,享受数字民主化红利
一是中小企业利用防控疫情中企业码建设,大幅提高自身数字化能力,更好享受政府产业政策红利、大型国资履行社会责任释放的红利。二是复工复产中,小微企业借助科技平台降低运营成本。得益于云计算发展,中小企业无需建立独立网络、服务器,可直接享受具有规模效益、统一管理、成本更低的存储与计算空间。得益于微信小程序,中小企业能够更好地对接线上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在微信小程序免费流量的加持之下,集中更多精力探索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商业模式。专业之人为专业之事,中小企业通过综合平台,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更可以在公共平台之上,享受到数字能力民主化红利。通过产业链指引、最优供应商清单制度,对行业愈发了解,增强服务集中购买的能力。三是发挥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在缩小“数字鸿沟”领域的重要作用,帮助小微企业抓住产业数字化浪潮机遇。
(作者为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