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怎么看,怎么办?重量级嘉宾这么说

金融风险怎么看,怎么办?重量级嘉宾这么说

2023-09



7月24日下午,由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FIRST)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联合主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与保障金融安全(闭门研讨)”在北京成功举办。这也是“全球监管科技合作网络”学术沙龙的第三期。论坛由北京FIRST院长、IMI联席所长贲圣林主持。
 
 
北京FIRST院长、IMI联席所长贲圣林主持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国刚,中拉合作基金原首席风险官范希文先后发表主题演讲。财政部金融司巡视员、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中心主任胡学好,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周道许,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创建人陈忠阳,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彭红枫,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奇安信集团反金融犯罪事业部负责人卢维清,矩阵元创始人、CEO孙立林等嘉宾参与了圆桌研讨。

以下为与会嘉宾的观点集锦:

主旨演讲

 
王信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气候风险的压力测试是迫在眉睫的话题

王信局长围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国际经验和启示发表演讲,从金融机构面临的气候风险和影响渠道、压力测试的一般性框架、主要经济体的实践以及国内应对方法四个方面讨论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话题。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主要分为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物理风险是极端天气等带来的损失给金融机构造成的风险,转型风险是政策调整、技术进步带来能源和产业结构变化,导致金融机构相应资产等损失而引致的风险。气候风险通过不同渠道影响经济金融系统。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涉及气候风险识别、宏观经济情景、产业情景分析、金融损失评估等多个环节。分析链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气候与经济的系统关系,得到不同的气候情景对应的经济指标变化潜在路径。二是在不同的经济指标变动趋势下,得到其他宏观经济指标演化路径。三是在总量经济指标基础上,把气候风险的影响分解到不同产业甚至是更加微观的企业层面,最后分析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影响和金融风险。从国际经验看,气候风险压力测试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技术问题,部分跨学科方法还有待进一步融合,但欧洲相对领先。为了应对气候风险,我国需要产学研合作推进,强化气候风险应对的顶层设计,把气候变化相关因素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推动金融机构气候风险信息披露。需要统一绿色金融标准,进一步细化、强化,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王国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要坚持以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王国刚教授首先回顾了“十三五”期间打赢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重拳出击整治P2P等金融互联网平台,着力规范资产管理市场,稳妥处置问题银行风险,平稳处置债券违约风险,加大处置不良贷款力度,支持抗疫复产等。王国刚教授就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大背景,指出进入“十四五”后,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面临的风险有可能增大、增多、增频,并从中小微企业贷款拖欠,实体企业资产利润率降低,关键性核心技术攻关投资一哄而上,上市造假风险加重,资本无序扩张仍在延续,地方政府财力紧张,银行体系化解金融风险的实力减弱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针对“十四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王国刚教授进一步指出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横向金融体系,强化资本制度管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把控金融机构风险,完善金融监管是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重要举措。

范希文    原中拉合作基金原首席风险官
 

 
新冠疫情使全球分化加剧,全球供应链承压,央行作用空前加强
 
范希文博士围绕“疫情对当前风险的影响”的主题发表演讲,疫情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全球分化加剧。疫情不仅带来全球经济的巨大倒退,而且造成全球经济的分化。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但疫情在全球地区间的游走可能会影响亚洲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此外,分化还表现为全球贫富悬殊的扩大,2020年全球亿万富翁财富增长了1.9万亿美元,但同时新增1.5亿的绝对贫困人口,贫富悬殊大幅加大。另一个风险是,疫情造成经济大幅衰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迟,直接影响民生,进而可能导致民粹主义抬头,造成政治上的重大后果。第二,全球供应链终极压力测试。疫情是对全球供应链的一个真实的压力测试。美国通货膨胀创1980年以来新高,中国的PPI也创近年新高。历史证明,大宗商品和人工工资的上涨往往会带来持续的通货膨胀。美联储所谓通货膨胀是过渡性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宗商品的价格能不能随着供应链恢复有所降低,工人的工资是不是随着疫情的缓解、供应链的恢复有所降低。第三,央行作用空前加强。6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在金融稳定中的作用逐步加强。尽管央行在这方面的作用越加突出,但维持金融稳定始终没有被明文纳入到一些主要央行的目标之中。这场疫情,全球央行推出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包括对股市和债市的直接救助和干预。如今在央行已经成为金融生态中重要一环的情况下,一方面,央行积极参与了稳定金融市场的举措,另一方面,央行的参与也造成本来该出清的情景没有得到出清,无形中为投资人起了托底的作用,以至于造成投资人在下一次危机中更加无所顾忌,从而发生更大系统性风险的机率也因此增加,这就违背了央行出手干预以便稳定金融市场的初衷,这一点值得特别关注。

圆桌研讨

瞿强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政策不确定性和股债比例失调是金融风险的重要成因

瞿强教授从两个维度对金融风险的成因进行探讨。首先是政策的不确定性。所谓金融风险,就是价值急剧的波动,金融出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经济波动的原因很多,有技术性的冲击、地缘政治等,还有政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政策的摇摆,甚至一些随意性带来的摇摆,是能够现实感觉到的。从过去看,比如1997、1998年的不良资产,当时的测算大概有2/3左右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是政策失误导致的。我国应该建立起完备的评估反思机制,降低政策随意性带来的风险。其次,是“股”和“债”之间的合理比例问题。经济增长有资本,这是存量的财富,而债务是预期的财富,“股”和“债”之间应该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经济增长放缓可能引发债务违约的风险,一旦债务无法偿还形成坏账,在股债比例失调的背景下,必然引发金融风险。

周道许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金融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从金融行业、金融工具、国家金融三个层面加强金融安全的理念研究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保障金融安全,需要加强金融安全的理念研究,相关研究应该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第一,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行业自身的安全能力。这是金融安全的基础和根本,没有金融资产的安全,就不可能有金融的真正安全。第二,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金融工具的安全能力。金融科技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模式,其隐蔽性强、杠杆性高、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在金融工具安全的研究上,要重点研究金融科技带来的变与不变、金融科技的能和不能、金融科技好与不好三大问题。第三,要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国家金融的安全能力。研究如何以制度为抓手,从国家与金融,国家与科技,国家与国家三个维度构建新的国家金融安全网,全面建设国家金融的安全能力。从国家与金融的维度看,要保障国家的信用安全,使债权、债务关系明确,货币币值和购买力稳定;从国家与科技的维度看,要建立多维度、多元素、多层次的统一的金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从国家与国家的维度看,要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加强金融安全的能力建设,引导国际社会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孙立林    矩阵元创始人、CEO
 
 

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和技术演进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孙立林介绍了自己对清算基础设施和相应的技术演进过程中,有关数据安全、清算体系安全、金融科技核心技术安全以及金融系统安全和普惠金融这四个领域的看法。第一,在数据安全问题方面,应当建立涵盖身份注册、登记托管和可计算数据要素的流通体系。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者持牌机构单独进行身份注册管理、并对金融数据的可计算价值部分提供登记托管;第二,在清算体系安全方面,数字人民币推进了新一代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演进。从整个生态系统安全角度,给支付市场和零售业务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和新的安全挑战;第三,金融科技核心技术安全变得愈发重要,例如AI的“可解释性”安全以及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的“可证明”安全,都将是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第四,在金融系统安全和普惠金融方面,由于新世代人群消费逻辑的进化,也给金融业务带来了全新的问题,例如信用消费和套现。尤其重要的是,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和金融业务的安全是两个层面的问题,需要有不同的权重来做系统性思考和建构。

胡学好    财政部金融司巡视员、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中心主任
 
 


金融风险问题与追责体系、监管缺陷和违法犯罪密切相关

财政部金融司巡视员,国有金融资本运营评价中心主任胡学好从实际工作的角度讨论了风险在哪里,风险究竟有多严重,风险成因这三个问题。第一,金融风险在哪里?从现实情况来看,风险主要还是集中在银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证券市场和债券市场规模都有了很大发展,但间接融资的比重依然占80%。其中地方中小银行问题成为间接融资风险的主要来源。第二,金融风险究竟有多严重?这一问题尚有争议,目前金融风险是开始暴露,还是“水落石出”,还是暴露不充分,是三个不同的判断。当货币多、杠杆高的时候,风险会淹没在其中,难以真正出现水落石出。第三,地方金融风险主要源于哪些方面?除受经济周期变化、公司治理缺失、大股东干预等因素影响外,调研发现,地方金融风险问题还与责任追究体糸、监管缺陷和违法犯罪密切相关。出现严重问题的地方中小银行,基本上都存在内外勾结严重犯罪问题。对地方中小银行的监管,在前瞻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方面存在缺陷。在地方中小银行风险责任的认定与追究方面,地方对风险的最终结果负责,却未参与风险监管的过程。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出现地方承担的风险最终向中央转移的隐患。

陈忠阳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金融风险管理学科创建人

 

重视金融的风险本质,加强专业化的风险管理

陈忠阳教授对于金融安全和金融风险提出两个要点:一是针对学术界,要更加重视的金融风险本质的教学和研究;二是针对业界,要开展专业性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陈忠阳教授总结出两套风险语言体系:通俗语言体系和专业语言体系。通俗语言体系就是把风险当损失、问题、危机、案件甚至犯罪。基本上是指事后的不利结果。而在专业语言体系中,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也可以包括它的反面,即盈利和发展的可能。长期以来,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风险的语言不统一,两套语言混用,是导致困惑、误区的主要原因所在。学界要首先统一风险语言体系,积极倡导专业风险语言,更加有效的开展专业风险理论教育和研究,向业界和社会积极推广现代专业风险语言和理论。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要把金融的本质放在风险承担和管理上,而不是融资上。传统上金融被定义为资金融通,但那只是表象和载体,其背后是与企业分担未来发展的风险。金融的本质是以融资为载体去分摊风险,共享机遇和发展。怎么供给风险管理,陈忠阳教授提出三大机制,贯穿金融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其一是通过金融产品、通过卖衍生品和卖保险提供风险管理服务;其二是交易事前和事后的客户选择和交易标准的确定,如风险评级、风险定价和风险限额,向实体经济供给风险管理标准和信息,引导整个实体经济风险管理的提升,当下一些普惠金融的做法如果破坏风险规则去提供普惠金融产品,那就没有做到供给风险管理,未来可能会有问题;其三是交易后的贷后和投后管理,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部门的“风雨同舟”。

彭红枫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金融信息关联是一把双刃剑
彭红枫教授指出,在移动互联飞速发展及其与金融业不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保障金融信息安全越来越重要。金融信息安全的引发因素主要有三点:第一,平台过度采集用户信息,信息保护难度很大。第二,信息存在泄露风险,技术防护措施不足。第三,平台对于数据管制不严,存在向第三方泄露数据的风险。保障金融信息安全的措施包括:第一,规范平台行为,整治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乱象。第二,借助金融科技和隐私计算技术加强信息防护的技术建设。第三,加强平台的内部治理。最后,加强金融安全的宣传教育,增强用户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彭红枫教授指出,某一领域的单一信息既有有价值也有风险。当把单一信息和其他领域信息关联的时候,关联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会带来更大风险。例如,把医疗信息和在电商的订单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风险,金融信息关联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一个亟待探究和解决的问题是,金融信息的关联如何创造价值及放大风险?在保障金融信息安全的条件下,信息关联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